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3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股骨近端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03年9月,采用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2例,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60~92岁,平均67.3岁。均在伤后1周内施行手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并与文献进行比较,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均随访8~22个月,平均13.6个月。2例发生术中股骨粗隆骨折部再骨折,2例术后分别死于脑栓塞和肺部感染,2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发生髋内翻,1例发生股骨头过度前倾,其余患者皆获满意疗效。手术时间76.5±29.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85.7±98.4ml,术后切口引流量45.5±21.7ml,骨折愈合时间13.2±3.8周;参照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9.6%。结论PFN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固定牢靠的优点,适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CT引导经皮置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勇  Ebraheim NA  徐荣明  薛波 《中国骨伤》2005,18(11):644-645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方法:骶髂关节转移肿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2~83岁,平均53岁。单侧转移5例,双侧3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骨髓瘤1例,前列腺癌1例。试行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稳定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术前和术后通过Ennek—ing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9个月,平均18.2个月。均1周内疼痛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余5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能有效缓解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期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AP组)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组)治疗胫骨Ⅱ、Ⅲ型Pilon骨折共32例,其中AP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9~55岁,平均(37.4±13.3)岁;LCP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4.6±11.3)岁。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成角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0±1.7)个月。AP组与LCP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6.5±8.3)min和(58.3±3.4)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5±0.4)周和(15.7±0.2)周,正侧位成角之和分别为(6.6±0.5)°和(3.6±0.2)°,LCP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AP组(P〈0.05)。按照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LCP组踝关节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3方面均优于AP组(P〈0.05)。结论:延期微创经皮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效果尚可,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强度高、骨折愈合快、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9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女50例,男40例,平均年龄73.2岁(64~95岁);右髋骨折50例,左髋骨折40例。根据AO分型进行分类,A2.1型11例,A2.2型21例,A2.3型25例,A3.1型9例,A3.2型6例,A3.3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2d(2~20d),平均住院时间12.8d(7~24d)。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8min(23~110min),平均出血量150ml(100~500ml)。90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复位优69例,良14例,差7例,平均颈干角135.6°(126°~147°)。术后并发症:髋内翻2例,大转子顶点骨化性肌炎5例,螺钉切出1例,股骨近端疼痛7例,患肢短缩10例,平均短缩9.3mm(8~14mm)。术后Harris髋部评分平均(80.5±9.8)分,优26例,良37例,中18例,差9例。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椎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开窗式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式入路,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显露椎间盘,在其后部开孔切除髓核及内侧2/3纤维环,刮除软骨板,行椎体间Pyramesh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63例,其中腰椎间盘病变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滑脱1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含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16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32~76岁,平均59岁。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依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评分标准:优31例,良29例,可3例。无永久性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骨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移位,椎间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松动。结论:开窗式入路并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椎体间融合方式,应用时注意选择较小的融合器。  相似文献   
7.
末节旋转撕脱性断指再植8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88例108指末节旋转撕脱性断指的再植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末节断指的三种分型和不同的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再植方法,随访成活率和术后功能。结果型共82指,77指成活,成活率93.90%;型共20指,17指成活,成活率85.00%;型共6指,2指成活,成活率33.33%。其中成活的90指指体经过0.5~2年的随访,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感觉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型末节旋转撕脱性断指,采取高超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仍可以取得很高的成活率,且外观功能恢复佳,可以尽最大可能再植。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经后路治疗 ,其中Apofix9例 ,Apofix +C1,2 经关节螺钉 9例。结果 共放置经关节螺钉 17枚 ,1例因放置过程中引起大出血 ,仅进行了单侧放置。术后并发感染 2例 ,经清创后愈合 ,无内固定失败和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 5~ 16月 ,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Apofix和C1,2 经关节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颈椎侧块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颈椎不稳 89例 ;其中 ,采用Roy Camille技术 4 8例 ,改良Magerl技术 4 1例。结果  89例患者随访 7~ 74月 ,无神经损伤并发症 ,伴有脊髓损伤的 4 6例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 ,所有的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结论 颈椎侧块螺钉技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 ,并可提高骨融合率并且几乎没有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方法:选用新鲜颈椎标本(C1-T1)24具(男14具,女10具),年龄55~80岁,平均68岁。采用抽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一颈椎标本两侧用不同的植入方法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根据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的不同,采用Takayasu法(A组)、Dalcanto法(B组)、Klekamp法(C组)作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Takayasu法选用侧块中线上中1/3交界处作为进钉点,螺钉向前侧、尾侧倾斜,与侧块冠状面呈60°~80°,平行于矢状面作为进钉方向;Dal-canto法采用进钉点在侧块中点下方2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Klekamp则将侧块中点内下方1mm为进钉点,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对A、B、C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植入后椎动脉侵犯、神经根前后支损伤和螺钉通过关节突关节的情况。结果:24具颈椎标本共48侧,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192枚,其中A、B、C组各64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7例,外缘劈裂8例;C组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例,外缘劈裂1例。3组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3组螺钉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比较,B组下关节突劈裂最多,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B=31.07,P〈0.01;χ2BC=24.83,P〈0.01)。C组2例下关节突劈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C=2.03,P〉0.05)。A组36枚螺钉侵犯椎动脉,B、C组均未见椎动脉侵犯。3组螺钉植入后椎动脉受累情况,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50.09,P〈0.01;χ2AC=50.09,P〈0.01)。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40例,B组5例,C组3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16例,B组18例;C组14例。3组间颈神经根前支受累比较,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41.98,P〈0.01;χ2AC=47.94,P〈0.01),而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神经根后支受累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0.16,P〉0.05;χ2AC=0.17,P〉0.05;χ2BC=0.67,P〉0.05)。A组5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C2组均经过关节突关节,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3.33,P〉0.05;χ2AC=3.33,P〉0.05)。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的劈裂。相比较而言,Klekamp法临床上更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